汪涛:医者的胸怀 学者的风范
时间:2018-11-07 阅读次数:

“亲眼所见那么多的尿毒症病人,而自己又无力救治,一种做医生的无奈与责任使我立志攻克尿毒症这个医学难关,并致力于腹膜透析的研究”,凭借着这种执着,汪涛教授一直坚持探索腹膜透析发展之路,并于2001年被多名国际权威学者推荐荣获国际腹膜透析学会的最高奖项John F.Maher奖。

汪涛,1988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1995年获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博士学位,1995至1999 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慢性病管理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勇攀学术制高点

1966年10月,汪涛出生在风景秀丽的皖南小城绩溪一个教师家庭。崇尚知识的家庭熏陶使汪涛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他认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专业——医学。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安徽省绩溪县县医院成为一名普内医生,并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和许多病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朴素的感情。但是当眼看着这样的病人由于肾功能衰竭最终无法救治的时候,汪涛心里非常难过。这样的心情促使他下决心报考了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的研究生,专门从事肾功能衰竭及透析疗法的研究,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我国腹膜透析治疗的奠基人叶任高教授。由于他刻苦的钻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于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的荣誉,他的博士论文获1995年国际腹膜透析年会最佳论文摘要奖。1995年7月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作博士后研究,继续从事腹膜透析疗法的研究。1999年应中山医科大学的邀请回国。

在瑞典作博士后研究的4年中,汪涛把研究方向确定在“腹膜功能的研究”这个腹膜透析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上。勤奋、热情和执著使他的思维触角敏捷而灵动,创新见解接连冒出:在透析充分性方面,他发现腹膜通透性高的病人尽管毒素的清除效果最好但死亡率最高,因而提出了水平衡紊乱是导致长期腹透失败的关键原因;当他发现腹腔液体重吸收是腹透效能不佳的主要原因,而透明质酸可以降低腹腔液体重吸收时,就提出了腹膜表面透明质酸层的假想……,这些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腹膜透析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回国后,他率先在国际上发现了腹膜表面层的超微结构,证实了透明质酸层的理论和水平衡紊乱在腹膜透析中的意义,他的科研对腹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荣誉也接踵而至:2000年,他在广州成功组织了国际腹膜透析新进展研讨会;2001年,他荣获JohnF.Maher奖,该项奖项是国际腹膜透析学会的最高奖项,每三年在国际上评选一次,每次只评选一人。

开创国际一流的腹膜透析中心

“我们已将‘成为国际一流的腹膜透析中心’作为己任,按照‘为病人谋福利,为国家节约资源,为学校、医院和科室创造价值’的指导思想去开创腹膜透析治疗的美好明天。”怀揣着这样的目标,2002年1月,汪涛离开了学习工作多年的广州来到了北大一院,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全力打造肾病研究所腹膜透析中心。

经过5个月的艰辛努力,“中心”在大家的祝贺声中正式“开张了”。但不久,汪涛却发现情况并没有自己设想得那么美好,每天“光顾”中心的仅有一两位病人。汪涛着急了,他一方面去急诊科、内科、老年科门诊搞调研,了解这些科室每天接待尿毒症患者的数量,一方面主动下科室讲课、办讲座,他还约来病人面对面进行交流,一点点给病人讲解腹透知识并征求病人的意见,他和同事还按照病人的建议改善了环境和服务,来“中心”的病人越来越多了……

汪涛在腹透治疗中采用了国际最新的理念,特别强调病人水盐摄入控制的重要性及病人康复的重要性。“中心”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腹膜透析治疗机构,在这里,汪涛还创造了独特的家庭透析治疗管理模式,并将模式不断推广到慢性肾脏病的管理以及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上,2017年,在江苏徐州试点慢性病管管理医联体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并且不改变现有医疗体制的情况下,快速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效果,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医疗费用,目前,慢性病管理的生态模式已经成熟,是医疗服务领域国际领先的颠覆性原始创新工作和研究,获得了很好的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

“因简单而美好”的天使医者

汪涛认为,一名好的医生不单是为病人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其实更应该做一名教育家,教会病人自我管理。

汪涛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腹膜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不差,而且腹膜透析治疗简便、价廉、有效、可在家自行操作,在我国理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腹膜透析疗法的掌握和对腹膜透析现状的研究,汪涛看到了腹膜透析发展的前景,他的研究兴趣和钻研劲头更足了。

为使病人得到应有的合理,汪涛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科普讲座教材,发给每个病人和工作人员。他还拿出搞科研的认真钻研精神,花费大量的时间,确立了新的医疗服务理念,摸索制订出一整套腹膜透析中心规范的医疗、护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让病人享受生活,回归社会”,这是汪涛提出的治疗理念。 “我们不能保证病人长寿,我们也没有条件奢望病人能够活十年、二十年,但我们能够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哪怕我们的病人只能活两三年,我们也要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像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快乐地生活……”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在得知汪涛的做法后予以充分的肯定。

“著作等身”的学者风范

恬静、谦和、话语不多,汪涛初看上去像个儒雅的学者。在研究和探索透析、慢性肾脏病和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同时,汪涛教授还在其他学科和领域积极开展探索,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一系列突出贡献: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开展慢性病临床表型组学和暴露组学的基础性工作,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积极探索大病的付费模式和经济学,探究其合理监控,正在建立细致的医保监控体系,并将很快应用于临床;对国家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在慢病管理系统(CDMS)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互联网+医疗以及互联网+教育两套体系(3.0版),目前这种体系可有效支撑我国所有医联体模式,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地;开展人工智能在慢病管理上的应用研究,目前一系列理想的、有智能监督和制约功能的医疗保险报销监督体系、合理用药体系、虚拟营养师和虚拟中医、虚拟西医系统也将很快完成建设;对医养结合、健康扶贫做了大量调研,目前正尝试用智能化的手段解决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为我国真正可持续脱贫提供保障;探索医学知识、病例、数据的结构化建设,实现碎片化大健康和医疗百科全书建设(健康和医疗知识数据库),为接下来的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是汪涛教授探索腹透发展之路的真实写照。因个性简单而执着,他始终不忘初心,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韧性,在取得了这些可喜成绩的同时,他还积极投身教育。曾在北京举办50期国际培训班,对大批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度、印尼、越南、马来西亚、韩国及国内的学者进行培训;在国际学会会议作大会演讲超过百场;举办和参与举办大量国内继续教育课程;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