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侃:中国心理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时间:2018-10-10 阅读次数: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研究员彻夜难眠,连夜写就《关于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的心理学建议》,报送中办、国办并被内刊采用,为党和政府抗震救灾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对震后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和心理救助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优秀校友张侃研究员是我国心理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之一,1976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CSU-China)副主席等,是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国际工效学会(IEA)执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应用心联(IAAP)杰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奖项和荣誉称号。

高心理负荷条件下人的心理测评系统的开创者

张侃研究员瞄准学科前沿,以“高心理负荷对人工作绩效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主攻方向,基于军事领域高信息负荷作业环境、社会变革时期高社会压力环境以及突发事件应对环境下人的认知、情绪和适应能力等研究结果,开发出系列心理特征选拔和评测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

张侃研究员提出中国空军飞行员心理选拔系统研究方案,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动态特殊飞行能力检测”系统,主编国家军用标准“招收飞行学员心理检查要求与方法(GJB3725-99)”。利用这些成果选拔数以万计的空军飞行学员,成才率达82.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空中交通管制员、潜艇乘员、机动车驾驶员的能力结构展开评测,形成特殊岗位的能力特征模型系列以及相应的测量和培训系统。主审航天员心理品质检测,选定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2010年,“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他带领的中科院心理所工程心理学团队,多次有效解决我国包括辽宁舰在内的重要军事装备的工程心理学问题,并有多份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批示,为我国国防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张侃研究员主持研制并标准化了首个《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心理和谐量表》,首次以自主研发的科学工具开展大规模心理健康调查,累计调查8万余人次,形成的研究报告和政策性建议得到习近平、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的批示。他还组建全国心理学研究协作网,对全国内地31省市成人的重要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和监测,建成服务于心理学基础研究和国家需求的国民心理特征测评系统。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技术和示范”项目,研制心理疾患和社会心理行为的测评工具,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技术的示范平台。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实施心理援助的奠基者

早在2003年“非典”(SARS)期间,张侃研究员便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为全国人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中央电视台介绍应激情况的心理学知识,开放免费热线;深入到有“非典”(SARS)病人的地方开展恐慌情况调查,配合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活动,向中央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帮助病人从心理上战胜疾病。对这些公益性工作和活动,张侃研究员认为实属理所应当,“这个我们觉得也很正常,严格讲都是国家养着的,不给老百姓干事要它干什么?”

“真正令国人认识到心理学重要性的,是在2008年,四川汶川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地震,导致数万人痛失亲人、无家可归。国家除了派出军队、医生进行救援和物质上的支持,另外还派出一支心理学家组成的医疗队,帮助灾民进行震后心理重建”。正是考虑到心理援助对于灾民震后心理重建的重要意义,张侃研究员向中央起草了八条建议的报告,借助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平台迅速组建灾后心理干预专家队伍,并亲自带领这支队伍奔赴震区,始终冲在救灾第一线,帮助灾区人民更快地重建精神家园。

相较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突发和紧张,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发生1小时内,心理研究所便启动了对于重大灾害心理援助的应急预案,使得援助工作有条不紊并发挥了预期中的积极作用。正如张侃研究员所言,“我们地震是8点发生的,9点我们所启动应急预案,所有人都要到位开始工作,下午就是所长和书记召开有关人员全体的紧急动员会,就更加的有条不紊,包括经费的使用,我们只是研究所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但是我们常备不懈的有50万应急启动经费,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就有条不紊,比上次好很多。”当前线心理援救告一段落之后,张侃研究员便提出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建立起一个心理救助长效机制。从“心理援救”到“心理援助”,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他对心理干预的持续有效的思考。在此基础,他主持了中科院科技救灾专项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形成“枢纽人群心理援助模式”、“安置点心理援助流程”、“社区、医疗和教育综合心理援助模式”等。2010年,他率领的科研团队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科学院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被中国科学院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并担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委员。

大力推动中国心理学会改革的实践者

从2009年开始,张侃研究员着手推动对中国心理学会的改革,重点落实在科协指导下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直选,实行以候任理事长、理事长、上届理事长为领导层的‘三理事长制’,促使我国更多的心理学家担任学会领导职务,参与学会工作;在中国心理学会设立专职秘书长(CEO),让管理者的工作成效与学会作用发挥紧密结合,帮助心理学会提升了项目申请与管理、拓展学会服务社会职能等方面的能力;采用竞争机制,在全国建立7-9个中国心理学会的长期支持单位,监督和规范学会各项工作开展。各项改革举措提高了中国心理学会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为中国心理学会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保证。

1997-2009年期间,张侃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理事长,提出了系列促进心理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组织实施“两心两网”工程,搭建国民心理基础信息网和心理学机构协作网,建设心理学基础数据库、心理学技术和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我国心理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如针对城镇化进程,发挥心理学科优势,建立大规模数据系统,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提出心理学角度的建议和策略。中国心理学会多次被评为优秀学会;他本人也承担了超过千万元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基于张侃研究员为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2012年中国科协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任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张侃研究员积极推动改革,1994年开始引入绩效考核系统,大力推动了人才队伍建设。任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期间,他组织实施了中国心理学家认定工作,2010年创办“青年学者研究能力建设培训班”,每年招收并资助多名青年学者参与培训;实施“荆其诚国际心理学大会青年学者资助计划”,资助青年学者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提升了中国心理学科的队伍规模和质量、研究水平和技术贮备水平,推动了心理学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心理学知识的传播者

2004年,张侃研究员作为大会秘书长和组委会主席,组办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3600多位国外心理学家参会,为彰显和提高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他作为第30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2022年,北京)主席,将再次带领心理学届同仁举办国际盛会,届时将全面展示中国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动中国心理学在新的起点走向国际舞台。百忙之余,张侃研究员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卷主编,带领团队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体系,使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

如今的心理学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心理学对于人类发展越来越重要,以及人们对于心理学认知存在误区,张侃研究员致力于创新心理学科普能力建设,发挥心理学学科优势,探索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结合的途径,他本人按照中宣部安排,积极参加各项心理援助和心理学知识宣传,同时鼓励和引导科学家参加科普活动,支持心理学会员们开展科普创作,推动心理学知识走进群众、走进生活。

基于张侃研究员对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及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卓越地位,2006年他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先后被国际人因学会、美国心理科学会(APS)、香港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授予会士;曾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执委,2010年获得突出贡献奖,也是迄今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心理学家;曾任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委员(2003-2009)、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2004-2010),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