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医路走来,不忘初心——向所有奋战在医疗战线的皖医校友致敬
时间:2020-08-19 阅读次数:

2020年8月19日,是以“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为主题的第三个“中国医师节”,皖南医学院校友会代表母校向所有奋战在医疗战线的皖医校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您们辛苦了!

8月18日,《健康报》为庆祝“中国医师节”到来,以“写封信,给刚出发的自己”为主题,约稿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资的5位医疗工作者讲述他们的从医之路,其中包含我校1985届硕士研究生校友仝小林院士和1997届校友、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教授。

“去广阔天地,去做苦学问”

小林,你好!

我是来自2020年的你。你是1977年第一届恢复高考中榜的中医大学生。现在虽然经过了30余载,身份变了,阅历变了,但当一名好医生的心却没变。如今,你曾选择、从事的中医药事业已经与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以及千千万万生命的健康息息相关。

回想起来,你的行医生涯中,参与了 3 次重大疫情的防治。第一次是博士期间跟随导师周仲瑛先生深入苏北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的救治;第二次是2003年,作为中日友好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救治组组长参与非典防治;第三次就是今年新冠肺炎这场大疫,你在武汉奋战了64天。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你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国务院中医药专班临床救治组组长,在大年除夕挺进武汉,拟定了适用于疑似病例及新冠肺炎初期患者的“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一号方),探索建立了运用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社区防控新模式——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

战役之后、生死之余,感慨颇多,收获良多,我想对刚毕业的你以及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无数中医药志士嘱咐几件事,以此共勉。

第一件事,是继续坚持自己成为中医名家的理想与信念。我知道你学习中医是阴差阳错的结果,曾几何时你也懊恼过,但现在来看,这是无意中选对了路。祖国医学源远流长,能成为中医人是了不起的事。经历新冠疫情一战,现在我有了一个新的理想,那就是把中医学好好传承下去,好好研究下去,让中医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焕发精彩生机。

第二件事,是想告诉你一定要立鸿鹄之志,志不强者智不达。刚刚博士毕业的你正打算应邀去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发展,你已经购买好去长春的车票,却把下午发车的时间记成晚上,只得先到北京。抵京后张文选师兄力劝你留京,后又经王玉川先生、印会河先生、许杼先生介绍留在了中日友好医院。

这一张记错了时间的车票,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我想告诉你,人生有很多选择是阴差阳错,有自己的努力,也有命运的垂青。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去追寻适合自己的事业、职业,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

第三件事,医生这个职业,最要紧的是职业操守。你的硕士生导师李济仁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周仲瑛教授,未来被双双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成为中医之脊梁。两位大师不仅学识渊博,经常为你指点迷津,还身体力行让你体悟到做医生,必以医魂、医德、医道、医术,护佑苍生。

1984年,仝小林(右)在读硕士期间与导师李济仁(左)的合影

第四件事,在我们国家的中科院里,有155位医生获得过院士荣誉,这其中只有一位是中医,你就是被选中的这位中医人,这既是对你一路走来艰辛付出的肯定,又是新的使命的开始。新冠肺炎暴发,你作为新当选的院士、战士,那种坚定、责任与担当是战胜瘟疫恶魔的必备条件。如今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法颁布,中医药在教育、临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客观成绩,希望你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小林,坚持你的梦想吧,去广阔天地,去访名师,去做苦学问,去培育那最珍贵的医者仁心!最后,我将在武汉抗疫前线写的这首词送给刚毕业的你:

浪淘沙

勒战马扶鞍,凭眺雄关,长烟漫野战犹酣。纵使逢敌千万万,不改常颜。

危难挽狂澜,且暫弛鞭,斜风帘雨细绵绵。一路高歌行踏处,无限江山。

 “守在基层,趟一条路子出来”

23年前的你,展信好!

此时,刚完成了大学学业的你,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北京,分配在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做内科医生。其实,做一名医生可能并不是你少年时期的第一志愿。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你特别清楚,这一行成长周期长,要付出得比别人更多才能学有所成。不过不用担心,因为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只要用心对待病人,他们就会用真情加倍地回馈给你。治好了病人,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1997年,刚毕业在北京铁营医院做临床医生的吴浩,爬到5楼窗外为科室搞卫生 

结束了北京各大医院的3年多轮转进修,你一回到单位,就赶上了非典。如果再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相信你还是会主动报名上一线。那时候,隔离措施十分简陋,口罩还是棉质的。可是26岁的你好像并没有过于害怕,就这样进了隔离门诊。此时你的女儿才刚出生不过几个月。

仍记得,你当时送一个12岁小女孩从隔离病房出院,她的父亲跪下感谢的场景……一个月紧张的工作下来,你竟然还胖了6斤。然而,同样是与传染病打遭遇战,2020年与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却让在前线奔波了51天的你掉了十几斤。

2004年,你从一名临床医生转型为社区医院的院长。此次疫情发生,你以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奔赴前线。在武汉的日子,记忆里很多时候都是在走路,一个一个社区、隔离点、特殊场所走访,现场调研,指导弥补前方防疫打法存在的漏洞。每天,计步软件上显示的行走距离都在10公里以上。

一直以来,你的心态都是不错的。但这次在武汉,你是真的每天都处在忧郁和焦虑的情绪中。忧郁的是老百姓和基层工作人员与疫情斗争的艰苦,焦虑的是你担心自己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出因地制宜的封控措施,这些措施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担心团队的同志们能否安全归来。17 年前,你的任务只是完成好手头的救治任务,做好自身防护。而现在,身担的却是为一群人,一个城市乃至全国抗疫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的重任。

自从进入社区卫生和全科医学的领域,你的观念就与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记得起初,你还是不大情愿干这行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又“干一行爱一行”了。即便有很多可以离开的机会,却最后还是下决心要在这里趟出一条路子。

确实,做基层服务的人太少了,这一行的声音小,受关注少。你可能会问我,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很简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我们的父辈、我们自己年老时,子女不在身边,家门口连一处值得信赖的看病、拿药的地方都没有,这将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在医学上,我们常常容易记住一些大医生、大专家,容易记住一些救死扶伤、“雪中送炭”的故事。但是我想说,除了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同样重要。我们不仅要针对某些疾病的诊疗手段和处理技术,更要研究生活中广泛的健康问题、医学伦理与善待人生的价值观。而这就是我们基层医疗服务和全科医学要走的路子。

选择从医,就等于踏上一条注定不平坦的道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众多皖医校友奋战在武汉、湖北以及全国各地各条抗疫战线,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日夜奋战、舍生忘死,在抗疫战场上树起了“皖医人”的鲜明旗帜,向白衣勇士们致敬!祝您们节日快乐!

 

 

(素材来源:健康报  周超/编辑  赵梅/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