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钧教授的本草人生
时间:2023-03-11 阅读次数:

尚志钧教授

尚志钧(1918年2月4日-2008年10月9日),安徽省全椒县人,本草文献学家。生前系皖南医学院教授、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今中国药科大学前身),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本草文献研究工作60余年,曾任弋矶山医院中医文献室主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委员、基层中药杂志主编等职。1990年10月被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50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991年被国家评定为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尚志钧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严谨治学,60年如一日,每天坐拥书城、索隐钩沉、捞经药海,做着本草文献考证、校勘、辑复的十分繁琐、枯燥的工作。累计校勘和辑复亡佚本草书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8篇,收集本草文献资料7200余张,成功辑复世界第一部药典性质的《唐·新修本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写了不朽的本草人生。

尚志钧本草文献全集(共25本)

少年坎坷,矢志不渝

尚志钧教授幼年丧母,自此便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由于早年曾在私塾诵读《伤寒》《金匮》等医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后续六十余载的本草生涯埋下了种子。1940年,重庆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录取后却因没有路费无法就读,后经刚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的安徽同乡林启寿先生帮助,复报考国立药专。

1944年7月,尚志钧从国立药专毕业,先后在四川合川麻醉药品经理处、安徽省卫生厅、济南白求恩医学院任职,1950年回芜湖筹办卫生训练班。

正当尚志钧满腔热忱投入工作时,却由于出身原因,被迫离开工作岗位,于他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在无所事事、苦闷彷徨之间,1945年他回到老家全椒,与族兄尚启东(安徽当代著名老中医)过从甚密,在其建议下开始致力于本草文献的辑佚研究,这一干,便是漫长的一甲子时光。

尚志钧教授工作照

1966年,他唯恐多年收集整理的资料被当作“四旧”焚毁,把它们分散捆在教学笔记里藏起来,这才幸免于难。但存放在办公室的图书资料,包括《名医笔录》清稿、笔记及7200多张卡片被扫荡无存,他为此痛哭流涕。正如晚年他在笔记中回忆道“在研究过程中,各种阻力很大,有外来的政治运动干扰,也有内在的身体不适,有时有厌腻感,有时想放弃不搞了。但是想到过去花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弃掉实在可惜,只好坚持干下去。”

1977年,正当他将费尽心力再辑而成的《名医笔录》书稿交由皖南医学院油印时,忽接到消息说,那本消失十多年的《名医笔录》清稿再现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即将出版但署名已不再是尚志钧。后经省卫生厅派出调查组查实追回此稿,才得以更正,1986年此稿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名医笔录》在医药史上失而复得,也是在我的生命史上失而复得啊!这个插曲,如今想来,真是耐人寻味。”回想此事,尚志钧感慨万千。

《名医别录》

学贵乎博,业贵乎精

“把工作放在日后做,是空的。一日不死,工作不止。”这是尚志钧教授生前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一个人在短期内耐得住寂寞、忍受清贫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甘愿寂寞、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孜孜不倦。

在60年的本草文献整理研究中,尚志钧教授继承并运用乾嘉学派考据方法,同时参考现代植物分类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在本草文献研究领域取得了令学术界高度认可的丰硕成果。

尚志钧教授的书房

(一)构建研究范式

本草文献辑佚研究,除需深厚的中医药学功底外,还要熟谙目录学、训诂学、校勘学等理论。尚志钧为此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以及现代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10余门学科知识,博览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的考据笔记类书籍、中医古籍及历代本草,通过手抄笔录,日积月累搜集了大量资料,系统全面地核实古文献记载。

在摘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资料方法,即将数据卡片按本草人物、本草书籍和本草诸药分类,再按时间顺序由源及流地加以整理,构成上溯下引、由源及流、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本草和方书联络网图,并将此技术路线实施于学术研究之中。

科研处油印版本草著作

(二)辑复亡佚本草

本草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的已经亡佚,有的残缺不全。自南宋王炎首开辑复亡佚本草先河以来,历代均有学者躬耕于此。古往今来,能穷毕生精力,心无旁骛坚持60年于斯者,当属尚志钧教授。

尚志钧共辑复亡佚本草著作19部,包括《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四声本草》《海药本草》《新修本草》《补辑肘后方》等,这些本草文献在历代本草中举足轻重,如《四声本草》将四声应用于药物分类,为当今笔画、拼音、部首等排列药物所借鉴;《雷公炮炙论》为已知最早的药物炮炙著作;《海药本草》为历史上第一部外来药专著。

部分辑复本草书籍

尚志钧的本草辑复工作以唐代《新修本草》辑本最具代表性,《新修本草》原书在国内久佚,清末李梦莹、近人范行准,日本小岛宝素、中尾万三、冈西为人等均曾尝试辑复,皆未竟全功。尚志钧自1948 年开始辑复,1958年完成初稿,后接受范行准先生建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推倒重来,1962年油印本正式印行。后又经近20年修订删改、精雕细刻,于1981年正式出版。全书辑复历时33年,援引各种参考文献多达91种,详尽校证6319条,填补了《新修本草》辑佚的空白,使1300多年前人类首部国家药典性本草复现于世,可谓功勋卓著。

 

不同版本的《唐·新修本草》

(三)校点存世本草

存世本草文献,经过历代反复传抄翻刻,残缺甚多,其漫漶、讹误、脱漏、增衍、错简之处隐于字里行间,标点句读、注释训诂、校勘整理等研究繁难重重。尚志钧溯本求源,爬梳剔抉,字字推敲,句句考证,力求为当今读者提供有可靠文献依据和实用价值的读本。

尚志钧校点的本草文献有《大观本草》《证类本草》《绍兴本草》《本草纲目》金陵本初刻本等。以《证类本草》校点为例,尚志钧自1958年开始作校记,历时35年出版,共撰写56篇本草论文,汇编为《〈证类本草〉文献源流考》。他系统厘清了《证类本草》历史、作者、成书年代、体例、文献标记等,完成几个系列刊本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版本的比较、错简、脱误,对《证类本草》所引文献进行了源流梳理,真正实现正本清源。

《证类本草》与《大观本草》

(四)名著专题考辨

尚志钧教授为网罗搜集更多有价值的本草文献材料,对多部非药物性专著展开考释研究,如《〈诗经〉药物考辨》《〈山海经〉药物考辨》《〈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等。此外,他还编著《濒湖炮炙法》《脏腑病因条辨》《药性趋向分类论》《历代本草要籍考》《中国矿物药集纂》等著作。他“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对先秦典籍和现存最早方书中药物研究予以关注和推崇,充分反映了其学以致用的求实创新精神。

《药性趋向分类论》与《中国矿物药集纂》

“药性趋向分类论”是尚志钧提出的一种创新性药性分类方法,在几十年研究本草经验基础上,根据药物作用趋势而分“行”“字”两大类,使300多味常用中药的药性作用更清晰, 更突出药性以切合临床应用。

尚志钧教授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艄公,驾驶着一叶扁舟,历经千辛万苦,顽强地穿行在茫茫大海之间,为人类捞起了难以估价的珍宝——一串值得人类永久珍藏的缝补伤痕、延年益寿的“稀世金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关于本草辑佚工作,近现代以来涉猎者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辑佚研究工作需要广博的知识背景,研究难度大;二是研究过程漫长,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硬功夫,尚志钧教授默默独行,60年如一日,不断攻坚克难,辑复了大量亡佚古代本草文献。1949年,尚志钧以明《本草纲目》为底本开始辑复《新修本草》,过程中竟发现李时珍所引是从《证类本草》转录,并非第一手资料,且其中错误很多,他立志要为后人提供完整可靠的历史资料,绝不能以讹传讹。

新入职医生专程聆听尚志钧教诲

尚志钧教授几乎没有星期假日,没有过年过节,甚而不知今昔何年。一年又一年,十年又十年,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本草研究,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回忆道“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参考很多书,须外出到国内大图书馆去查,因车旅费太贵,没办法外出,只好到古旧书店买一些自己必需的参考书,这样使家庭生活带来一些困难,有时啃咸菜度日。”

 据女儿尚元藕回忆,1988年4月到1990年3月,她第二次跟随父亲整理本草文献。一天上午刚上班,她在校对古本草中遇到校勘瓶颈,其中一个字翻了两本书就记录在案。在复查时父亲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因为这个字,他竟搬出10余种版本古书,要求女儿重新查找原由、注明出处、合理取舍,确定无疑才能记录在案。尚志钧正言厉色说道“做事、做学问不严谨,写出的东西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是要误事的!”在女儿的印象中,父亲没有节假日、没有年三十,平时下了班就捧着书,饭碗一丢也捧着书,夜深了他还是捧着书,搞了一辈子本草,却从不争名逐利。

2008年6月,尚志钧最后一次坐在桌前读书

援引新华社报道“尚志钧是一座活的医药宝库,应该为他争取诺贝尔医学奖提名,这话似乎并不过分!”尚志钧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自甘清贫的高贵品格值得后学敬重和推崇,彰显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家风采。

尚志钧教授不仅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的瑰宝,更是我校教职工的典范和楷模,他的精神将激励着皖医人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为实现“大学梦”而不懈奋斗!

 

 

(尚元藕/文字素材、图片  周超/编辑  赵梅/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