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届校友杨华胜:光明的使者,育人的楷模
发布人:周超 发布时间:2020-12-29 浏览次数:459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人们观察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眼睛的健康自然也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之一。我校1987届校友、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眼肿瘤科主任杨华胜教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光明使者”,是患者眼中的妙手神医,是学生心中的严师益友。

1987届校友杨华胜

 治病救人,结缘皖医

尚在读小学时期的杨教授,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要用所学治病救人。1982年,杨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被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开启了人生一段重要的旅程。

据杨教授回忆,大学是他真正的成长,在皖医学习的五年,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好,唯独体育比较差,每次体育考试跑步,同班男女同学都会给他加油助威,让他能够坚持到底。同学之间非常团结,互帮互助,没有嫉妒,都希望其他同学可以考得好、过得好。大学教会我“真诚待人,心怀感恩”,每每回想起大学时代,同学的友谊都会让他感动。

为患者检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毕业之后,本想从事内科工作的杨教授被分配到巢湖医院眼科,内心有些许无奈和不甘。工作两年之后,杨教授却坚定的报考了中山眼科,师从吴中耀教授,眼眶病眼肿瘤方向,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1995年又成为李绍珍院士的博士,得以继续深造。

眼眶病与眼肿瘤是眼科的“最边缘学科”,有着接近外科的性质、罕见病和疑难病多且风险高以及专业涉及面广等特点,学习难度大且耗时长。但在杨教授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眼肿瘤科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目前也是最好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和甲状腺相关眼病诊疗的科室之一,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眼眶与眼肿瘤疾病日间手术的科室,也实现了眼鼻相关性微创手术零的突破。

全国学术会议发言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杨教授始终认为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虽然很辛苦,但一直以自己是一名医生而深感自豪。他认为好医生首先是要有“好心”,要始终站在维护患者利益的角度考虑诊治方案,和病人共进退,不断提高共情能力。他坚信患者会感受到医生的好心,从而建立起信任。此外,好医生要有担当精神,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磨砺技术技能。每当遇到无法诊治的罕见疾病时,杨教授的心理压力会很大,他不允许同样的无奈出现第二次,所以时常探寻研究罕见疾病的诊疗方案。

在患者的眼中,杨教授是一名温和、儒雅又不失幽默的大专家,每当患者辗转多地苦寻诊治无果时,杨教授总是能为他们带来福音和希望。多年来,杨教授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以及宽广的胸襟博得众多患者和同行的点赞,诠释着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



患者留言点赞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杨教授的心里,一名合格的好老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给学生树立做人榜样,绝对不能做任何违规的事情,必须以身作则;二是要关心学生的成长,给他们创造机会。从一名医学生到博士生导师,这是杨教授多年任教的心得体悟,也是他从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学生眼里,杨老师总是会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各种展示交流的机会,愿意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杨教授看来,学生能够学有所成、独当一面是最令他感到幸福的事。

杨华胜教授是皖医校友的杰出代表,是为众多患者带去光明的使者,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皖医人“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精神品格,折射出医者的大爱和担当。

杨华胜教授简介:

杨华胜,1964年9月生,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1982年高考进入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后在安徽巢湖地区医院眼科工作;1989年考入中山眼科中心读研究生,后留院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眼眶病眼肿瘤科主任,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眼科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医会眼科专委会视网膜母细胞瘤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肿瘤学组副组长等。    

从事眼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30多年,在眼眶病与眼肿瘤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擅长各种复杂性、疑难眼眶病和眼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在眼肿瘤术后及眼眶骨折的整复再造和眼科影像检查有很深的造诣。

 

(素材来源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微信公众号   周超/编辑   赵梅/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