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岁月 | 母校情缘,滴水难忘
发布人:周超 发布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11

2022年是我们毕业离校满四十年。尽管岁月沧桑,但母校曾是筑梦的乐园,令我们终身难忘,师生间的一些人和事回忆起来总是那么亲切自然、清晰可见。现撷取一些零碎片段供读者品赏。

同学拾趣

七七级新生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也是国家教育新政的受益者。当年全国走向考场的有470万人,最后录取27万人(含大专生),录取率不到5%,所以被誉为“天之骄子”。懵懂的我们有些许激动,然而更多的是平淡,甚至是对考试发挥和分数结果的不满意。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广大同学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

求知若渴的学习场景

我们这一届入学时共有336人,其中334人是高考生,另有2人是往届病愈复学的老生。全年级分为六个班,每个班均为56人。全年级女生比男生多出2人,正好被安排在我们六班。全体同学当时住在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里,女生住楼上,男生住楼下,宿舍内没有卫生间,楼下有两个盥洗间。这是现在很难想象的。上大课时还会在油毛毡筑建的“大篷车”内。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比较艰难,但给同学带来的依然是快乐和幸福。全年级年龄最长的是生于1947年的五班陶雄飞同学,而我们班最大的是生于1949年的俞绵高同学、最小的是生于1960年的王秀丽同学。俞绵高同学刚进大学时,第一个孩子正好升入小学,所以他是双喜临门;他的文笔很好,我们这届新生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就是由他提笔草拟的。入学不久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随后一些文化泛起,同学中也兴起了跳青年圆舞曲、交际舞甚至西方的街舞等。我们班男生丁新、女生汪清都是这波风潮的弄潮人。丁新同学在宿舍每当被同学唤起,总是乐此不疲跳得入神。苏元元同学早年读了不少书,知识面比较宽,记忆力又好,也喜欢侃侃而谈,久而久之有同学开玩笑地说他“只是看提要和中心内容,然后向大家贩卖”。四班戴奕然同学学习勤奋刻苦,毕业留校任教,不久考研出国定居,她同时热情大方、乐于助人。那时我们早餐仅有稀饭加面食,一般人只打一两稀饭至多二两,可是戴奕然经常要替同学买早餐,所以常买三两稀饭,引得一些同学瞠目和多舌,在我班男生中流行其谓“三两稀饭”。二班崔建中同学仗义执言、爱打抱不平。一次一位女生受到往届男生欺侮,他看到后挺身而出,差点升级为肢体冲突,后被路过的高本言老师阻止。

舞会现场

运动会精彩瞬间

老师集粹

我们这一届分为六个班。入学时,1至3班被编为一队,辅导员是范淑泉、叶宗玉老师;4至6班被编为二队,辅导员是刘秀英、高家保老师。上大课时也是以队为单元。后期,辅导员队伍变化,范淑泉到人事处任职,叶宗玉到保卫处任职,高家保调离学校,一、二队取消,刘秀英任年级主任,程顺宝、杨新庆老师加盟,上大课时改为1、3、5班和2、4、6班。范淑泉老师以温文尔雅、循循善诱获得同学尊重;刘秀英老师则以泼辣朴实、心地善良而见长,她经常起早深入场地察看同学出操情况,还跑到寝室掀起那些贪睡者的盖被,被同学尊称为“刘大妈”。

高考的恢复焕发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我们进校时学校云集了不少学有所成、学术卓著的老师,他们倾其所有、诲人不倦,致力于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事业。刘贻德教授是全国精神病学的知名专家,孙瑞元、汪桐以幽默、睿智受到同学欢迎,文尚武、毛芳汉、姚开麒以严谨、认真受到同学认可。有同学曾说,毛老师给出的定义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章昌林老师讲课娓娓道来,随手粉笔画出的人体结构令人称奇。吴敏毓、金文波老师授课语速较快,学生一旦注意力分散就难以跟上课堂的节奏。生物化学课的三羧酸循环是重点也是难点,有一次毕福勇老师的考前辅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附属医院的李竞、陈启光、李苏、赵振东、唐世超、陈宗舜、王强等临床名师都曾给我们传授知识,记得李苏老师经常将诱因读成秀因,同学中有所议论,一次被李老师听到了,随后他在课堂上解释他知道是诱因但习惯讲秀因,就此终结了议论。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当年也给我们讲课,彼时的附院中医科师资水平和技术力量仅次于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居安徽省第二位。我们上临床课时,中医学时占到三分之一,之后随年级逐步减少,所以一位中医老先生不无感慨地说“你们很幸运”。

刘贻德教授教学现场

带教老师教学现场

时光流逝,回忆往昔,俱成花絮而零碎,但依然令人心潮难平、思绪万千。文中叙述可能与当时情形有些出入,却可以帮助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总会挂一漏万,只能就想到的点滴作一采撷。我对老师充满敬意、对同学怀有友善,如果拙文有让人感到不适之处,我愿就此表示歉意,恳请原谅。最后谨以此文感恩敬爱的老师和母校、祝福亲爱的全体同学。

 

 

2022年10月23日草于家中

(程度/文  周超/编辑  赵梅/审)